
作者:Max
“狗”的战争,正在进入白热化。
日前,人形机器人“双雄”智元、魔法原子同一天亮出四足新品——智元D1 Ultra、MagicDog-W,并把定价、性能、场景参数一股脑甩到台前。而它们共同的靶心,是已占据全球60%以上市场份额、正准备Q4冲刺IPO的宇树科技。
一边是“人形光环”能不能赚到钱还没验证,另一边“四条腿的”已经实打实开始进账。钱袋子一松一紧,市场对四足机器人的审视也就变了,大家不再只盯着故事,开始算真账。这也意味着,原本看起来是三家公司在拼产品,现在进一步深入到比拼对整条产业链的把控程度,而谁能掌握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也就决定了未来在生态里的座次。
四足机器人赛道 从“一家独大”到“铁三角”
7月的最后一周,国内四足机器人市场迎来了新的转折点,智元机器人官网悄然上架D1 Ultra四足机器人,最高奔跑速度3.7米/秒、30度爬坡能力、35厘米跳跃高度的参数直指行业痛点。几乎同时,魔法原子(MagicLab)推出轮式四足机器人MagicDog-W,以75000元起售价和60厘米越障能力杀入战局。
更引人注目的是魔法原子同期推出的MagicDog-W。这款轮足复合型机器人全身配备17个自由度,能跨越60厘米垂直障碍,攀爬40度以上斜坡。其75000元起的定价策略,精准卡位高端消费与专业应用之间的空白市场。
两位新玩家入场,让原本宇树科技占据69.75%全球市场份额的四足机器人市场陡然生变。而此刻的宇树科技,正忙于IPO辅导备案,估值“三级跳”至120亿元。
同时,面对新对手的挑战,宇树科技并非毫无准备。此前,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就曾预判,“不超过5年,它们(四足机器人)就会出现在各类生活场景中”。
和王兴兴敏锐的商业嗅觉并行的,是这家杭州企业已让四足机器人跑进全球50多个国家的家庭和工厂,2024年出货量达2.37万台的成绩。
之所以能取得这一市场地位,核心因素在于宇树科技靠技术构建起了“护城河”,不但掌握着全自研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还掌握着全球领先的运动控制算法。
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在今年初,宇树在春晚舞台的机器人群舞表演惊艳全国,随后其人形机器人H1和G1以65万元、9.9万元的“价格屠夫”姿态杀入市场。
但企业迎来高光时刻的同时,商业化困境随之浮现。租赁市场日租金从高峰期的万元跌至3000元左右,二手平台上的G1机器人转售价接近“腰斩”,以上种种或都反映出了消费者端对其产品态度的一些转变。
更大的压力来自资本市场。7月18日,宇树科技突然启动IPO辅导,估值飙升至120亿元。与此同时,智元通过21亿元反向收购上纬新材66.99%股份,复牌后股价暴涨641.65%,市值从30多亿元飙升至200多亿元。
优必选港股上市后,2022年亏损9.87亿元,市值仍一度高达300亿港元,如今股价较高点已“腰斩”。
场景落地 “守擂者”宇树科技
决定生死的“战场”
资本市场外,更深层的较量发生在应用场景。以云深处科技的绝影X30四足机器人为例,在仿真变电站环境中,这台机器狗能精准识别各类仪表数据,自主判断电量并返回充电桩充电,实现1000+小时平均无故障工作,并独立完成电力巡检的全流程。
同时,基于系统的稳定性,即便是在网络断联时,该机器人也能完成自主巡检与返航,并且识别准确率稳定在95%以上。
与之类似,宇树科技在工业场景上的探索也早有落地。此前,王兴兴曾透露,2024年宇树科技已在蔚来的汽车工厂部署了人形机器人去现场搬运零部件等实训,并持续推进;2025年底前,宇树科技要在工业场景实现机器人跑通商业闭环的目标。
同样聚焦工业场景的还有汉王科技,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汉王科技副总裁王杰就曾向媒体表示,该公司已经布局了工业四足机器狗,同时,区别于市场主流产品,该批机器狗具备行为识别功能,可助力工厂探测,集成嗅觉后能实现油气等气体泄漏探测。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老玩家齐聚四足机器人赛道,产品的竞争维度也再一次升级,并从应用场景的角逐,进一步“卷”向智能化维度。
以云深处科技为例,通过其AR眼镜操控系统,让用户通过手势即可自然控制绝影Lite3机器狗,同时,其山猫轮足机器人表演的“空翻接倒立”等高难度动作,则展示底层运动控制技术的突破。
而这并非孤例,具微科技发布的全球首个全自主跟随的四足机器人,搭载多模态感知系统与决策引擎,实现厘米级环境建图、毫秒级路径规划和高精度避障越障功能,续航达12小时,并推出“场景化体验+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创新服务模式。
当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局,并从垂直赛道切入市场时,宇树科技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万亿赛道 谁主沉浮?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政策的“东风”,也为四足机器人产业注入强劲动力。《“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产值突破4500亿元的目标。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36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园,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达128万台(套),同比增长17.3%。
同时,地方政府纷纷跟进。比如山东省最新发布的《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用3年时间使全省机器人制造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培育3家以上产值超20亿元的机器人制造领军企业。
同时,市场数据也进一步印证了行业爆发趋势。高盛最新研究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将以63%的增速领跑全球。
商业化困境仍是所有玩家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工业认证周期漫长,且普遍长达18个月,对企业资金链形成严峻考验,特斯拉Optimus的量产计划可能引发“价格战”,进一步压缩行业利润空间。
其次是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仍需加速。尽管伺服电机、减速器等部件取得突破,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从业者向GPLP犀牛财经表示,未来3年或将是行业“洗牌”的关键期,“像宇树科技采用‘研发-融资-量产’循环模式,已完成11轮融资,涉及腾讯、阿里等巨头;而云深处科技则以自主创新为基石,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同时深入挖掘各行业需求,这些战略布局的差异化,将决定谁能在万亿赛道中最终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