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火

我平常没有收藏球鞋的习惯,也不会刻意和其他朋友攀比球鞋的好坏。为了在网上买一双心仪的篮球鞋,我需要等候在618、双11等折扣日的零点。即使我盯着倒计时,到点狂点手机屏幕,购物车的鞋子还是会秒光。就算抢到了,这个月我的生活费也会贴进去几百到千元不等。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买到一双自己喜欢的球鞋成为了一种“奢望”。

现在的运动品牌,像AJ、阿迪、耐克的设计师款、限量款等刚一推出就会被炒得火热。有些人购入一些潮鞋后囤积起来,等价格上涨时再出售,像一些产量少的爆款运动鞋,一转手就能卖高价。

2019年以来,“球鞋K线图”、“鞋指数”、“云炒鞋”、“鞋期货”等相继出现。结账时买家可以分期付款,第三方支付机构会为“炒鞋”平台提供加杠杆服务。炒鞋平台的操作包括:发表炒鞋指数,比如AJ指数、耐克指数和阿迪达斯指数;平台上线寄存闪购功能,买卖双方根据指数定价买卖;各类消费贷加入平台,还有的平台把限量鞋子做成了投资品,用户可以花钱买0.3个耐克球鞋,1.7个阿迪球鞋。

我上知乎了解了炒鞋背后的基本逻辑,炒鞋主要来源于品牌方+黄牛+庄家+平台的联手操作。

品牌方发布限量款球鞋,搞饥饿营销,制造稀缺性。高价限量版球鞋既能提升品牌的定价调性,又能刺激中低端产品的销售。比如觉得耐克AJ篮球鞋太贵的年轻人,可能会青睐于花几百块买个耐克其它款式的篮球鞋。

发行限量版时,职业鞋贩子利用各种买号、找关系、用木马软件等方式在门店和官网抢货,小量加价卖给粉丝,大量加价卖给庄家。

庄家持有大量现货,坐等市场价越炒越高。这时小部分“用爱发电”的爱好者也按捺不住,争相购买,限量篮球鞋逐渐奢侈品化,成为一种身份标签。

到了互联网时代,炒鞋市场被资本看中,不再局限于消费者和庄家之间的直接买卖,而是庄家通过平台卖货,消费者买货,平台收中介鉴定费。

2021年4月,六家央媒斥炒作国产鞋行为,认为监管应坚决出手。中国青年报评论称,与之前的盲盒热、玩偶热一样,球鞋本身也只是一种商品,只不过沦为投机炒作的工具。这种乱象如果不能及早被遏制,很可能愈演愈烈,带来更多后遗症。

2019年,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发布题为《警惕“炒鞋”热潮,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称,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各业务机构应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

希望相关部门从严监管球鞋市场,早日规范市场秩序,让球鞋消费不再成为普通人的“奢望”。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作者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