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外资美妆品牌在华遇冷、甚至不得不退出中国市场不同,今年上半年,国产美妆品牌大多取得增长,国货美妆发展势头正盛。

根据首席消费官的统计,包括珀莱雅、上海家化、贝泰妮等大牌在内的8家美妆品牌,其中有6家今年第一季度或上半年实现了营收以及净利润的同比双增长;营收和净利润同比下滑或亏损扩大的仅有两家。

美妆行业复苏的同时,美妆生意逻辑也在发生变化。相比于前期过于依赖营销,国产美妆品牌逐渐重视研发,同时注重营销的精准性,一些经营困难的品牌开始缩减营销费用。而当消费降级重创大众消费及中高端市场,美妆品牌们另辟蹊径,向超高端市场寻增量。

“风景这边独好”

外资巨头欧莱雅曾长期稳坐国内美妆行业“一哥”的宝座,但近两年其经营逐渐承压,甚至被国产品牌超越。今年一季度,欧莱雅中国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6.2%,增速不如国产品牌珀莱雅。

不仅如此,欧莱雅还被曝出旗下美妆品牌NYX Professional Makeup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原因或为在中国“水土不服”。

6月以来,更是发生多家外资美妆品牌退出中国市场的现象:美国护肤品牌彼得罗夫被传撤出丝芙兰渠道,逐步退出中国市场;资生堂旗下高端护肤品牌BAUM葆木基于战略调整退出中国市场;护肤品牌查尔文在小红书宣布闭店清仓等。

有统计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美妆市场已有超20个品牌宣布闭店,其中海外品牌超半数。

和外资品牌在华遇冷不同,国产美妆品牌正在迎头赶上,多少有点儿“风景这边独好”的意思。

首席消费官对上半年上市美妆品牌经营情况进行了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21日,共8家品牌,其中有4家品牌仅披露一季报,另外4家品牌则披露了上半年财报或上半年业绩预告。

新晋国产美妆“一哥”珀莱雅,今年一季度取得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实现营业收入21.82亿元,同比增长34.56%;实现归母净利润3.03亿元,同比增长45.58%;实现扣非净利润2.92亿元,同比增长47.5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31亿元,同比增长5.15%。

珀莱雅盈利能力也有提升。今年一季度,珀莱雅毛利率为70.11%,同比上升0.08个百分点;净利率为14.44%,较上年同期上升0.74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贝泰妮实现营业收入10.97亿元,同比增长27.06%;实现归母净利润1.77亿元,同比增长11.74%;实现扣非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21.94%;现金流状况也有改善,一季度,贝泰妮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8亿元,上年同期为-1.97亿元。

丸美股份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61亿元,同比增长38.73%;实现归母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增长40.62%;实现扣非净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40.80%;现金流状况同样有改善,一季度,丸美股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92.62万元,上年同期为-4571.54万元。

上美股份业绩迎来强劲复苏。根据上美股份发布的业绩预告,上半年,上美股份营收较2023年同期增长约114.3%-126.9%,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较2023年同期增长约286.1%-305.9%。

巨子生物上半年实现营收25.4亿元,同比增长58.2%;实现净利润9.81亿元,同比增长47.2%。

华熙生物一季度实现营收13.6亿元,同比增长4.24%;实现净利润2.43亿元,同比增长21.39%;实现扣非净利润2.31亿元,同比增长53.3%。

仅有两家公司业绩不景气,一是上海家化,上半年,上海家化实现营业收入33.21亿元,同比下降8.51%;实现净利润2.38亿元,同比下降20.93%。二是逸仙电商,上半年,逸仙电商营收为15.68亿元,同比减少3.45%;净亏损为2.10亿元,去年同期累计净亏损为5779.10万元,同比扩大264.00%。

亦有数据表明,近10年来,国货美妆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31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01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3.18%;其中仅2014年增长率(5%)和2019年增长率(9%)低于10%。2023年,国货美妆市场规模增速达到21.2%。

把钱花在刀刃上

然而,消费降级对美妆行业的冲级是肉眼可见的,美妆品牌过去几年也大都经历了一段低谷期。

截至2023年,不少国产美妆品牌业绩仍在恢复中。其中,2023年,上海家化营收同比下滑7.16%;华熙生物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滑4.37%和39.5%;贝泰妮净利润同比下滑28.02%;逸仙电商营收同比下滑7.86%,全年亏损2.961亿元。

有统计显示,在消费降级背景下,企业广告投放大幅收紧,其中美妆、奢侈皮具、个护和生活电器的广告投放降幅较大,超过40%。

在现金流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不少美妆品牌削减营销费用,减少广告投放量,这尤其体现在业绩糟糕的品牌身上。比如逸仙电商在巨亏之下,将“市场、销售和管理费用”从2022年的30.51亿元缩减至2023年的27.32亿元;上海家化销售费用一降再降,从2019年的32.04亿元降至2021年的29.47亿元,再降至2023年的27.70亿元;华熙生物销售费用从2022年的30.49亿元降至2023年的28.42亿元。

今年这一趋势还在继续。今年一季度,华熙生物销售费用从去年同期的6.06亿元被砍至4.90亿元;上海家化销售费用从去年上半年的7.74亿元降至今年上半年的7.33亿元;还有一些品牌,营销费用虽在增长,但增速已经放缓。

然而,对于业绩尚可的美妆品牌来说,不仅没有削减营销支出,还可能增加营销投入。

今年一季度,珀莱雅销售费用达10.22亿元,比去年同期足足增加了3亿元;贝泰妮同样在加强营销,其销售费用从2023年一季度的4.11亿元增长至2024年一季度的5.13亿元;丸美股份销售费用则从2023年一季度的2.03亿元增长至2024年一季度的3.33亿元。

营销投入直接影响品牌声量。因此,可以预见的是,那些业绩好又敢于重金砸营销的美妆品牌市场影响力将越来越大;反之,因业绩下滑拿不出钱来做营销的美妆品牌的市场声量将越来越弱。这也将加速美妆行业“马太效应”,形成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竞争格局。

然而,无论是业绩好坏,有没有钱做营销,相比以往粗放式的广告投放,如今美妆品牌们越来越注重“把钱花在刀刃上”,讲究精准营销。

在帮美妆品牌做“大日销”中,天猫开始变得越来越精准,这与以往人们印象中更加依赖大促的天猫有所不同。

近期,天猫快消将经典方法论“八大策略人群”升级为“十大策略人群”,并构建了超过20个品类垂直场景标签,最终目的是以精细化的人群标签运营带来价值用户的增长。根据天猫近日在其2024年金妆奖上对外公开的数据,在新的人群策略下,品牌投放效率提升了超30%,会员成交呈双位数增长。

珀莱雅的成功,不仅因其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大单品,精准营销也帮助品牌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珀莱雅曾靠抓住全链路精细化私域增长新机遇,月GMV一度提升近4倍。

回归“产品主义”

具体来看,消费降级,尤其是广大中产阶段的“返贫”,首先影响到大众美妆以及中高端美妆市场。这从美妆品牌的经营情况可见一斑。

欧莱雅集团和资生堂集团的第二季度财报都显示,其高端美妆产品在美国销量放缓;而LVMH集团的香水和化妆品部门虽实现增长,但并未达到预期;联合利华也在7月25日公布的上半年财报中指出,其高端化妆品部门业绩疲软。

尽管消费降级重创美妆市场,但超高端赛道却并未受到太大冲击,甚至还逆势上扬。

美妆行业有一类客户被称为“少数高消费群体”。如字面所述,此类消费者在整个美妆市场占比不多,但出手很阔绰,她们更喜欢在精品零售商和高级百货的专柜购买美妆产品,而不是在丝芙兰或Ulta beauty等中高端美妆零售渠道。

对此,各大巨头也纷纷瞄准这类人群。今年7月,Puig集团旗下品牌Paco Rabanne宣布将推出一款高级香水系列,以与其广泛销售的大众化产品区分开来;而欧莱雅集团和国际香水集团(Interparfums)也在采取类似举措;拜尔斯道夫集团正在寻求重振其超高端美妆品牌的声量,如香缇卡和莱珀妮。

不过,超高端产品对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包括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营销以及购物环境。这其中,产品质量是重要一环,是所有一切的基石。

这就要求美妆品牌,尤其是国产美妆品牌,必须提升产品力,而不仅仅靠营销这一条腿走路,才有打入超高端赛道的机会。要知道,这一赛道向来是外资品牌的天下。

逸仙电商称,今年二季度,该公司持续加码研发投入,研发费用达 2968万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增至3.7%,且逸仙上海全球创新研发中心顺利落成并成功运营。

丸美股份则成立全国重组功能蛋白技术研究中心。据悉,该平台由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正式批准,是重组功能蛋白领域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

上美股份专注功效护肤领域研究。在完成科研领域的“三级跳”后,今年,上美股份旗下品牌韩束自研科学抗衰成分——环六肽-9成功备案,成为功效护肤领域全球首个品牌自研环肽。

但是,也有一些国产美妆品牌研发有待加强。

为了迅速打响市场知名度,前期,珀莱雅重金砸营销,为自己揽获了“初代流量”,打下了后续发展基础,但随着品牌发展壮大,研发方面的短板日益显现。

时至2023年,珀莱雅研发费用仅为1.74亿元,研发费用率仅为1.95%。即使和同行相比,珀莱雅1.95%的研发费用率也低于上海家化的2.22%、福瑞达的3.35%,也同样低于外资品牌欧莱雅3.13%的研发费用率。

虽然珀莱雅也在尽力弥补研发上的短板,比如官宣上海研发中心和杭州龙坞研发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在今年4月19日的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再次提及研发建设,但近日珀莱雅首席科学官魏晓岚的离职,以及前首席研发官蒋丽刚被确认入职百雀羚,又让外界对珀莱雅的研发战略能否有效推进产生了质疑。

营销只是表面功夫,美妆品牌想要真正构筑竞争壁垒,最终还得依靠产品。国产美妆品牌要想成为市场真正的王者,必须回归“产品主义”。

作者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