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Tloml

海底捞又上热搜了,这次的原因有点特别。

“人们为何不爱吃海底捞了”话题下,网友扎心评论“穷了,非必要,舍不得买”“价格没降,菜量少了”“追求的不仅仅是服务了,价格和味道都会衡量”……

上一次热搜“张勇回应海底捞不好吃”,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称,“餐饮业和火箭上天是有差异的,火箭上天有标准,餐饮没有标准” 。

海底捞变了,“下地”走起亲民路线。

2022年3月,餐饮行业按下暂停键,消费者禁止堂食。深圳一家海底捞把自家“后厨”搬了出来,在门店前摆摊销售蔬菜;

4月初又有上海海底捞门店出售盒饭套餐;郑州某门店上线了包子、茶叶蛋、粥等早餐业务;北京门店线上也有冒菜套餐在售。

更多你不知道的变化正在发生。

两家上市火锅企业业绩惨烈

“最牛服务员”杨利娟2022年3月大火了一把,但同时也有不少人想要见识一下这位牛人究竟有多牛。

临危受命的杨利娟,上任165天后,第一份成绩单出炉。

2022年8月14日晚,海底捞(06862.HK)发布2022年上半年盈利预警,预计上半年收入不低于167亿元,减少百分比不超过17.0%;录得净亏损约2.25亿元至2.97亿元。

海底捞称,主要由于“啄木鸟计划”下部分门店关停,以及2022年3月至5月新冠疫情的反复,若干餐厅在一段时间内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但仍有固定开支及员工成本产生。

只有海底捞业绩惨烈吗?

作为唯二上市的火锅店呷哺呷哺,亦处于亏损状态。

8月14日晚,呷哺呷哺(00520.HK)发布2022年上半年盈利预警,预计上半年录得收入约为21.6亿元,同比下降约29%;录得净亏损约2.7亿元至2.9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0.47亿元扩大约6倍。

呷哺呷哺称,主要由于大部分地区餐厅仍然受到疫情影响无法充分营业。在营城市116个,其中受疫情影响城市92个,占比约79%,尤其主要一线城市受疫情影响严重,如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

同样是亏损,资本市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公布盈利预警的第二天,8月15日收盘,海底捞收报17.30港元/股,涨7.99%,总市值964亿港元。

同期,呷哺呷哺收报3.17港元/股,涨0.32%。

2022年初,呷哺呷哺的股价波动下滑,包括高瓴资本、摩根士丹利在内的股东相继清仓式减持。目前,呷哺呷哺的股价较最高点已跌超七成。

从翻台率上来看,海底捞胜呷哺呷哺一筹。

2017-2021年,海底捞的翻台率分别为5次/天、5次/天、4.8次/天、3.5次/天、3.1次/天;呷哺呷哺的翻台率分别为3.3次/天、2.8次/天、2.6次/天、2.3次/天、2.3次/天。

从门店数量上来看,呷哺呷哺也与海底捞存在一定差距。

据极海品牌监测的最新数据,海底捞2022年6月有1247家门店,2021年12月有1326家门店。半年时间,海底捞门店数量减少近80家。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海底捞新开业门店421家,关闭门店276家。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呷哺集团共经营1024家直营门店,其中呷哺呷哺餐厅达841家,湊湊餐厅达183家。2021年呷哺呷哺新开门店95家,关闭门店229家。在此次盈利预警公告中,呷哺呷哺预计2022年新开门店数量将会有100家左右,对比2022年3月预计新开门店数量156家,减少约36%。且目前呷哺呷哺上半年新开业餐厅仅有21家。

从消费者评价上来看,两家火锅店的情况似乎都不乐观。

据首席消费官了解,海底捞的评价多围绕“性价比”“口味”展开。

一位海底捞的常客表示,最开始是为服务买单,但现在服务已经不能称之为特色了,服务好的店很多,而且更实惠。加上海底捞口味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但价格却不低,收入不景气的时候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店。

呷哺呷哺时尚吧台小火锅的新业态在最初成功吸引了一大批粉丝,而近年来粉丝也在流失。

一位90后消费者表示,最开始爱上呷哺呷哺是在学生时代,50块左右就能吃一顿火锅。现在不仅价格“高攀不起”,服务态度也是爱答不理。

一路走来的呷哺呷哺实属不易,先是高瓴资本、摩根士丹利等持仓多年的股东近乎在同一时间进行了清仓减持,后是“湊湊”CEO张振纬离职,执行董事赵怡被罢免。但顾客显然不会为这份不易买单。

餐饮企业迎来考验

火锅行业“惨烈”并不是个例,几乎大部分餐饮企业正在承受着业绩滑坡的考验。

截至目前,已有海底捞(06862.HK)、呷哺呷哺(00520.HK)、九毛九(09922.HK)、奈雪的茶(02150.HK)、海伦司(09869.HK)、味千中国(00538.HK)、周黑鸭(01458.HK)、巴比食品(605338.SH)等餐饮上市公司公布了盈利预警。

首先来看2022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

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录得营收167亿元,同比下降17.00%;

呷哺呷哺录得营收21.60亿元,同比下降29.00%;

九毛九录得营收18.90亿元,同比下降6.10%;

奈雪的茶录得营收20.45亿元,同比下降4.50%;

味千中国录得营收6.77亿元,同比下降33.10%;

周黑鸭录得营收11.62亿元,同比下降20.00%;

海伦司录得营收8.80亿元,同比增长1.35%;

巴比食品实现营收6.85亿元,同比增长15.19%。

营业收入中,仅有海伦司和巴比食品实现了同比增长。

接着再看2022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各家表现如何:

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录得净利-2.61亿元,同比下降370.50%;

呷哺呷哺录得净利-2.80亿元,同比下降495.80%;

九毛九录得净利0.55亿元,同比下降70.40%;

奈雪的茶录得净利-2.51亿元,同比下降244.80%;

海伦司录得净利-1.00亿元,同比下降235.80%;

味千中国录得净利-1.10亿元,同比下降321.30%;

周黑鸭录得净利0.15亿元,同比下降93.40%;

巴比食品实现净利0.93亿元,同比增长61.23%。

上半年,仅有九毛九、周黑鸭、巴比食品实现盈利,仅有巴比食品实现同比增长。

以此来看,2022年上半年,仅有巴比食品实现了营收和净利的双增长。

线上或成为餐饮新主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餐饮收入20040亿元,同比下降7.7%;限额以上餐饮收入4879亿元,同比下降7.8%。7月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5%,而1-7月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6.8%。

中国餐饮经济下行,难道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吗?

其实不然。

危与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63007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4493亿元,增长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9%;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5.7%、2.4%、5.1%。

餐饮企业线上的发展机会来了。

对此,餐饮巨头们似乎早已看到了这个风口。

海底捞成立了“海底捞社区营运事业部”,形成“外卖+社群+直播+线上商城”的社区营运模式,探索和满足新常态下的餐饮消费需求;

呷哺呷哺也推出了小程序,将外卖送到家;

霸蛮湖南米粉重点发展了线上零售业务,销售半成品米粉;

贾国龙功夫菜投入重金自建配送团队,大力发展外卖业务……

对此,有消费者表示,自己虽然很喜欢海底捞,但由于“社恐”,惧怕海底捞的服务,外卖业务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也有消费者表示,自己不去店内堂食其实和疫情关系不大,纯粹是因为懒。

疫情的限制,以及消费群体的需求都在推动着线上业务的发展,但同时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

例如我们平日接触最多的外卖行业,也逃不了内卷一词。从原来的一次性塑料袋包装,变为精心设计的包装,另外配备别致的餐具;如果是面食,也不用担心会坨,大部分都会采用分装的形式;还有消费者称,在疫情期间有过点米线送砂锅的经历。

如今的外卖行业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化、定制化。

可见,餐饮行业打造线上线下双主场渐成趋势,多元化餐饮服务时代来临。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作者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