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萝卜头

导语:
曾经的新药“研发黑洞”,如今成为跨国药企(MNC)争相竞逐的千亿市场,中国药企在这片“蓝海”中,该如何寻找自己的突破口
正文:
2025年,全球医药行业最火热的赛道非MASH莫属。半年内,超过100亿美元的资金涌入MASH领域——诺和诺德52亿美元收购Akero Therapeutics,罗氏35亿美元收购89bio,GSK以20亿美元买下FGF21类似物。
曾被称为“研发黑洞”的MASH领域,自2024年3月Madrigal的Rezdiffra获得FDA批准后终于迎来破冰时刻。这个全球患者近5亿人、药物市场规模预计达322亿美元的赛道,成为药企眼中的“金矿”。
在这场竞速赛中,MNC已是重金卡位,那么中国药企们又该如何寻找自己的突破口?
MASH从“研发黑洞”到千亿蓝海
据了解,MASH是一种严重的脂肪肝疾病,可从肝纤维化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数据显示,全球MASH患病率高达5.27%,部分区域甚至超过6%。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30年,全球MASH患病人数将达4.9亿人,中国患病人数也将达到0.56亿人,对应的全球药物市场规模将攀升至322亿美元。
虽说市场很大,但MASH领域对医药行业来说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研发黑洞”,有超过百款药物在此“折戟”,吉利德、强生、诺华等多家制药巨头都曾在此领域遭遇“滑铁卢”。
转机出现在2024年3月,Madrigal公司开发的THR-β激动剂Resmetirom(商品名:Rezdiffra)获得FDA加速批准,成为全球首个用于治疗MASH的药物,打破了该领域40多年无药可用的僵局。
这款药物上市首年销售额就达到了1.801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更是斩获3.501亿美元,第二季度单季销售额为2.128亿美元,环比增长55%,全年预计突破8亿美元,展示出了极大的市场潜力。
FGF21靶点的爆发
在MASH领域的众多靶点中,FGF21无疑是最亮眼的“明星”。
FGF21全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分泌的代谢调节激素,能够调控葡萄糖、脂质和能量代谢参与机体稳态的维持。
目前MASH治疗格局中,获批上市的有GLP-1类药物和THRβ激动剂,但两者都只局限于F2-F3期中重度肝纤维化患者,无法覆盖F4期肝硬化群体,这部分人群约占20%。
而FGF21类药物则展现出独特的抗纤维化能力,尤其在对F4期肝硬化患者的逆转效应上构建了难以替代的临床价值。如Akero的Efruxifermi,临床数据显示,经过96周治疗,F2-F3期MASH患者的肝纤维化改善率接近50%,F4期肝硬化患者的改善率也达到29%,均远超安慰剂组。
FGF21成为填补GLP-1与THRβ激动剂空白的“第三极”,让MNC看到了解决MASH全疾病阶段的希望。
跨国药企们心里的“如意算盘”
面对这片蓝海市场,MNC们各怀“鬼胎”,但战略目标却是出奇地一致,就是通过收购成熟的后期资产快速切入FGF21赛道,再依托自身管线资源实现协同效应。
比如GSK,它在GLP-1赛道布局总体来说相对滞后,无法与礼来等先发企业相竞争。此次收购Efimosfermin alfa,迅速填补了其在MASH领域的空白。此外,GSK还计划将其与在研siRNA疗法联用,形成“抗纤维化+基因调控”的互补组合。
罗氏近年来在减重药物领域布局较多,此次将Pegozafermin收入囊中,可加强其在心血管、肾脏及代谢性疾病领域的产品组合,并为其现有在研项目的潜在联合用药方案打开空间。
诺和诺德收购Akero,更多是为了构建完整MASH产品组合,将Efruxifermin与司美格鲁肽形成互补,这样就可覆盖从早期纤维化到肝硬化的所有MASH疾病阶段。
MASH的适应症研究 中国药企的突围之路
跨国药企接连“落子”FGF21,中国药企并非没有动作。
例如东阳光药的HEC88473,就是一款GLP-1/FGF21双靶点激动剂,目前处于II期临床阶段,并在推进2型糖尿病、肥胖和MASH适应症研究。2024年,东阳光药以9.38亿美元价格,将其授权给Apollo Therapeutics,在当时创下了国内代谢领域对外授权的最高纪录。
华东医药旗下道尔生物研发的DR10624,更是一款靶向FGF21R、GLP-1R和GCGR的长效三靶点激动剂,该药在降低肝脏脂肪含量方面效果显著,这种“多靶点协同”的设计使其成为了FGF21赛道中极具差异化的候选药物。
中国生物制药子公司正大天晴则通过与安源医药合作开发,获得了后者的AP025(FGF21单靶点)及AP026(FGF21/GLP-1双靶点)药物在亚洲地区的权益。
不难看出,本土药企没有选择做“陪跑者”,去跟随单靶点FGF21类似物,而是聚焦于通过多靶点激动剂探索协同增效的潜力,以图在FGF21赛道上寻找自己的位置。
当前,中国生物技术企业的全球创新贡献占比已接近33%,但整体市值仅为美国同行的14%-15%,这种估值与价值的不匹配也意味着中国药企有巨大增长空间。
挑战与风险并存
尽管前景广阔,但医药研发素来有“双十定律”一说,即一款创新药平均需要10年时间、10亿美元,而90%的新药倒在半路上。
对于MASH药物研发来说,同样逃不掉这一“铁律”。
首先,MASH涉及代谢紊乱、炎症反应、肝纤维化、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维度病理过程,且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机制框架。
其次,MASH作为慢性疾病,从最初症状出现到肝硬化、肝癌的病程可达数十年,新药对疾病临床风险的影响往往需要长期随访,这导致部分新药的获批时间严重延缓。
而对于中国药企而言,面对跨国药企动辄数十亿美元的收购交易,其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在FGF21单靶点研发上,国内企业在进度上已经落后了半个身位。
此外,随着核心药物专利到期,药企需要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竞争力,这对资金实力有限的中国药企构成更大压力。
联合疗法与国际化战略
面对挑战、风险与机遇并存的MASH赛道,中国药企需要精准定位、差异化布局。
基于MASH多病理环节的特点,单一靶点药物很难做到全面覆盖,所以联合治疗必将成为主流策略。中国药企可探索自身产品与现有标准疗法的联合用药方案。
同时,凭借在多靶点药物上的技术优势,还可以通过授权合作参与全球竞争,这一点,东阳光药的HEC88473就是很好的示范。
而最核心的是把握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特别是针对F4期肝硬化患者等当前治疗手段有限的群体,开发特异性疗法,可以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
结语:
未来十年,MASH领域将进入黄金发展期。面对跨国药企的强势竞争,中国药企凭借多靶点药物研发的领先布局,以及联合疗法方面的差异化策,有望在全球MASH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决定最终胜负的,一定是临床数据的扎实程度与后续商业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