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顺安
2025财年,耐克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
最新财报显示,耐克大中华区2025财年营收同比暴跌13%,相当于一年少了70亿元,日均损失近2000万元。这一数据远超全球其他市场跌幅,成为耐克业绩的最大拖累。
与之相对应的是,安踏、李宁等本土品牌凭借在产品、营销方面,以及更懂国内消费者的优势,实现了逆势增长。此外,小众品牌On昂跑等迅速崛起,不断侵蚀耐克的高端运动鞋服市场。
耐克的“高溢价”策略为何失灵?中国消费者为何不再“买单”?这场业绩“雪崩”背后,是品牌傲慢、渠道失灵,还是本土竞争对手的全面反攻?
耐克被本土品牌“碾压”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2024年,我国运动鞋服市场回暖,市场再度出现快速增长态势,整体规模达到4089.1亿元,同比增长5.9%。
另据艾媒咨询预计,2025年,中国运动鞋服市场规模有望增至5989亿元,增速为11.62%。中研网数据也显示,中国运动鞋服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5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8%-10%的稳健区间。虽然两家机构在数据上有差异,但可以明确的是国内运动鞋服市场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但这份增长与耐克无关。或受大中华区市场营收暴跌影响,2025财年,耐克全球营收下滑10%,净利润大跌44%。
耐克在中国市场的溃败,最直接的冲击来自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2025年,安踏营收突破千亿元,FILA连续多年增长超50%,李宁凭借国潮设计成为年轻人新宠,特步则通过收购索康尼在马拉松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国产品牌早已摆脱“廉价替代品”的标签,在设计、性能、舒适度等方面与国际大牌正面竞争,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超越。
以跑鞋为例,2024年全国六大马拉松赛事中,特步的“破三”选手占比远超耐克,北马、厦马等赛事中国产跑鞋频频上榜。而耐克曾经的“神鞋”光环如今被On昂跑的“CloudTec”中底技术取代,跑者纷纷在社交平台晒图,分享自己穿On跑马拉松的感受。反观耐克仍在依赖Zoom Air气垫等老技术,被消费者吐槽创新不足,产品卖点恐怕只剩下气垫了。
更关键的是,本土品牌精准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安踏签约谷爱凌、全红婵等国民运动员,在抖音直播间以“宝宝们”的亲民互动取代耐克的“高冷范儿”。李宁则通过“敦煌系列”“中国李宁”等设计,将国潮文化融入产品,部分鞋款溢价仍供不应求。
相比之下,耐克的设计被批“十年如一日啃AJ老本”,新品如“环保鞋”甚至被网友调侃“穿去买菜都嫌掉价”。尤其是耐克将部分产能搬至越南后,网上关于耐克产品质量不佳的帖子不时出现,有网友表示,“试问哪双李宁不比Nike舒服、便宜、好穿”,还有网友在评论区发出疑问:“究竟谁还在买耐克阿迪?”
显而易见,耐克在中国陷入困境的背后是本土品牌在产品力、营销力和价格策略上的全面超越。当消费者发现不是耐克买不起,而是安踏、李宁更有性价比时,耐克的品牌溢价自然被瓦解。
DTC渠道策略失灵
近年来,耐克大力推行DTC(Direct to Consumer)战略,砍掉大量批发商,试图通过自家App、会员体系和直播电商加强对终端市场的掌控。然而,这一策略在中国却遭遇严重“水土不服”。
首先,耐克自有App经常被消费者诟病“难用”“贵”,甚至比淘宝、京东等第三方平台价格更高。更有消费者吐槽,耐克APP虽然有时打折力度比较大,但只有指定款能参加,“翻了半天感觉只有几款好看”。
反映在财报上的是直营等渠道销售额出现大幅下滑。数据显示,2025财年,耐克中国电商渠道暴跌31%,批发渠道下滑24%,可谓全渠道“雪崩”。
相比之下,安踏、李宁早已在多平台深耕直播电商,主播频繁发放优惠券,形成“高互动+高转化”的销售模式。耐克直到2024年才姗姗来迟地启动抖音直播,错失最佳时机。
其次,DTC模式下的耐克不得不独自承担库存、物流和退货风险。2025财年,耐克全球库存同比持平,仍处于高位,被迫通过“岂止5折”大促清仓。今年“618”期间,耐克虽靠骨折价蝉联天猫、京东运动品牌榜首,但代价同样惨痛——品牌溢价崩盘,容易让消费者养成“非打折不买”的习惯。
耐克的DTC战略在欧美或许可行,但在中国这个高度依赖平台电商和社交营销的市场,其“高冷”策略显然行不通。
耐克陷品牌信任危机:新疆棉余波未平 年轻人“祛魅”洋品牌
耐克在品牌形象上出现的“致命伤”或将让其在国人心中的信任度持续下滑。比如2022年的“新疆棉事件”让耐克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严重受损,不少年轻人对耐克的态度从“崇拜”转为“无感”甚至“抵触”。
互联网不是没有记忆,耐克这种信任裂痕并非短期可修复,更会让自身成为网友们“考古”的重要素材。
加之当下年轻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他们舍得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和精致的生活花钱,但一定要花得其所,不花冤枉钱。《2024有意思生活方式报告》显示,年轻人在消费上变得精打细算,在影响买单的各种因素中,“折扣的吸引力足够大”为近半数年轻人的选择。而耐克依旧坚持的高溢价策略,在消费理性化的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与此同时,00后对洋品牌的“祛魅”趋势明显,他们更愿意支持本土品牌,认为“国货更懂中国人”。
面对业绩的大幅度下滑,耐克自去年第四季度不断进行调整,一方面将原耐克大中华区总经理董炜升任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并兼任ACG品牌全球CEO;另一方面实施“Win Now”战略以期挽回局面。
耐克的“Win Now”(“赢在当下”)战略聚焦运动的品牌初心,强调“运动”与“运动员”的核心价值表达,围绕关键国家的主要城市展开。其中,中国的北京、上海成为率先实施的城市。不过,随着耐克持续实施打折换业绩的市场策略,以及被消费者诟病产品创新力不足品牌印象的加深,该战略能否帮助耐克止住颓势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目前来看,耐克要想重新赢得中国消费者,光靠打折和“换帅”远远不够,或许其更需要放下“国际大牌”的傲慢,真正理解中国市场的文化情绪和消费需求,否则70亿元的“窟窿”只会越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