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萝卜头

导语:曾经备受资本追捧的细胞疗法领域,开始迎来一场不可避免的大洗牌。
2025年秋,全球生物医药领域接连传来震动性消息,武田制药宣布全面停止细胞疗法相关业务,彻底告别CGT赛道。紧随其后,诺和诺德终止所有细胞疗法研发项目,近250名相关部门员工面临失业。
曾经炙手可热的细胞疗法为何成了医药巨头们的“弃子”?
巨头撤场的无奈
早在2017年,武田就开始布局细胞疗法,2021年更是通过4笔关键收购,构建了从CAR-T到iPSC的全类型细胞疗法平台,一度还被视作该领域“头部玩家”。
但事与愿违,武田成果却寥寥,三项核心自体CAR-T疗法仅停留在1期临床或临床前阶段,TCE药物则在毒性控制与规模化生产上多次碰壁,异体免疫排斥问题也始终未能攻克,近十年密集投入几乎打了水漂。
最终,武田确认了与T细胞治疗平台相关的580亿日元减值损失,选择彻底退出,转向“能更快产生回报”的生物制剂与ADC领域。
诺和诺德的撤退则带有更明确的战略取舍意味,终止的管线包含被业内看好的1型糖尿病“治愈性”细胞治疗项目,新任CEO将该业务归为“非核心战略”,转而通过收购聚焦MASH等代谢疾病领域。
诺和诺德的这场调整也被视为“全球裁员9000人、年节约13亿美元成本计划”的重要部分,本质是“集中资源巩固优势领域”的理性选择。
巨头相继离场,也揭开了细胞疗法行业的残酷真相。单一项目从早期探索到临床落地至少需要30亿美元,而且失败率极高,几百亿美元投进去可能连个响都听不到,真正具备盈利潜力的产品寥寥无几。
细胞疗法行业的另一面
部分巨头选择撤退,细胞疗法行业的增长曲线与技术突破仍在延续,典型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CAR-T疗法销售额突破45亿美元,同比增长22%,多款产品增速超90%。在交易端,艾伯维与Capstan Therapeutics达成21亿美元合作,亘喜生物等本土企业也通过合作获得大额资金支持。在国内市场,截至2025年8月已有11款细胞治疗产品获批上市,其中7款为CAR-T产品。
在技术层面,体内CAR-T技术已可实现通过LNP、LV等递送系统,直接在患者体内生成CAR-T细胞,将治疗周期从6周压缩至3天,还能通过标准化生产大幅降低成本。这一方向甚至成为巨头争夺的新焦点。
此外,实体瘤这一长期瓶颈也迎来突破。我国研究团队通过基因工程让CAR-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0,在结肠癌、胰腺癌等模型中实现肿瘤完全消退,莱芒生物的相关疗法在极低剂量下,已帮助多名患者实现完全缓解。科济药业的CT041针对Claudin18.2靶点,在胃癌领域实现96.1%的疾病控制率,其优化的scFv结构,使细胞穿透胃部酸性环境的能力提升3倍。
破解商业化困局的关键变量
细胞治疗产品与传统化学药物有着本质的不同。免疫细胞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后,其活性受到患者年龄、用药史等因素的影响,从细胞采集、培养、基因修饰到再回输患者体内,整个过程都是个体化的。这意味着一个患者对应一个批次产品,需要个性化定制,对安全性要求极高。
所以,细胞疗法的商业化进程始终受制于成本与可及性难题。
中国的“双轨制”研发体系或许可以为全球提供参考,2024年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管理办法》中,进一步规范了IIT试验,让医疗机构能更高效地推进临床探索。数据显示,中国在血液瘤、实体瘤、自免领域的IIT管线数量位居全球前列,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浙江大学等机构的管线规模已领先于部分国际知名癌症中心。
而在支付端,2025年国家医保目录首次增设“商保创新药目录”,5款CAR-T产品通过初步形式审查,实现支付政策的关键突破。同时,企业层面也在探索创新支付模式,比如复星凯瑞为奕凯达推出的淋巴瘤按疗效支付计划,入组患者完全缓解率超过了58%,目前该产品已纳入80余家商业保险及110余款省市惠民保险,推动细胞疗法从“高价小众”向“可及普惠”转变。
此外在生产端,数字化技术的融入也可以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控制精准化,以降低生产成本。这些技术革新与政策支持形成合力正在逐步破解细胞疗法“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企业如何下注未来
面对细胞疗法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不同企业做出差异化战略选择,本质上是对自身优势与行业趋势的判断,并无对错之分。
对于武田、诺和诺德等巨头而言,撤退并非否定细胞疗法的价值,而是基于“资源聚焦”的理性决策。武田在公告中明确表示,从细胞治疗研究中获得的见解仍将应用于其他研发;诺和诺德也在积极为相关成果寻找外部合作伙伴。
其实道理很简单,在自身不具备技术或成本优势的领域,与其持续烧钱,不如集中资源巩固核心赛道。比如强生近期就拆分了增长缓慢的骨科业务,优先保障代谢疾病领域。
另一类企业则选择继续加码布局,通过技术并购与管线拓展抢占先机。除了艾伯维、吉利德等MNC的大额收购外,国内企业如复星凯瑞就在布局“血液瘤+实体瘤+自免”领域,目前FKC516、FKC889等产品进展顺利,Tecartus桥接试验预计2026年在中国获批。再如科弈药业的双靶向CAR-T产品KQ-2003,通过海外授权获得了逾20亿美元交易总额。
还有一批企业则是聚焦细分技术领域,比如PolTREG SA在聚焦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Quell Therapeutics则针对肝移植排斥反应,利用CAR-Treg疗法的低脱靶毒性优势开拓自免疾病新赛道。这些企业也证明细胞疗法的价值不仅限于癌症治疗,在慢性病、自身免疫病等领域同样有广阔空间。
在调整中走向成熟
武田与诺和诺德裁掉细胞疗法部门的举动,与其说是行业的“寒冬信号”,倒不如说是细胞疗法从“资本催生的幼苗”成长为“市场驱动的大树”必经的调整期。
行业的发展逻辑已从“唯技术论”转向“技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并重”,这种转变将推动细胞疗法走向更健康的发展阶段。
对于企业而言,成功的关键将在于“精准定位”,要么像复星凯瑞一样构建全链条能力,在商业化上抢占先机;要么像Capstan Therapeutics一样深耕核心技术,成为巨头并购的目标;要么像科济药业一样聚焦特定靶点,在细分领域形成突破。
而那些缺乏核心技术、盲目跟风布局的企业,或将步武田、诺和诺德的后尘,成为行业洗牌的淘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