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赵继成频道 

什么是完美的商业模式?

有这么一种生意:

消费人群广泛,有坚实“刚需”群体,成瘾性强&高复购,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有限供给,持有时间大概率与价值成正比。对于厂商而言,最重要的是,这个生意合法,且非官方垄断。

很明显,这就是白酒行业。

然而,2023年,这个生意,开始起了变化。

不久前,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官方微信通知,“经销商及代理商积压库存过多,无法进行正常采购”,超半数参展企业要求展会延期召开。

毫无疑问,这样的临时性决定,背后是无数各层级酒企的真实市场反馈,而这也并非孤例,不过是白酒行业转冷的阶段性集中体现。

今年第二第三季度,酒类市场已进入传统旺季,但整体表现却显著低于预期。市场消费动力不足,厂商结构失调,渠道广泛承压,库存高企,大批“高端定位”产品出厂即打折现象普遍。

行业内,马太效应愈加明显,单从上市公司来看,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股份、山西汾酒、泸州老窖五大白酒巨头前三季度营收共计2447.75亿元,占A股白酒板块上市公司营收比例达79.19%;前三季度净利润总和约1059.10亿元,占据A股白酒板块公司净利润的89.01%。

疫情三年,白酒行业格局可能也面临着结构性,乃至永久性的变化。

1 最特殊的消费品白酒未来还可期吗?

白酒是全球范围内的特殊消费品。

高端白酒几乎在全球范围内找不到类比,虽然同样是一次性消费品,但因其“身份”、“阶层认可”等特性,使其具备奢侈品属性,甚至衍生出了金融属性,期货现货的价差使存在稳定的二级市场。

中高端品牌与产品是白酒营销大战的核心玩家,几乎每家都在尝试通过海量广告,尝试让自己打下“高端”心智,形成“奢侈性消费”属性,以享受高溢价。

百元以下中低端品牌与产品高产量,高销量,但利润稀薄,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品。

单纯的分层,并不能全面体现白酒市场的特殊性。

茅台与帝亚吉欧集团均为全球头部烈酒集团,二者年营收规模相仿(1200亿VS1500亿),以二者作为对比,或许可以让我们管窥白酒市场的“个性”。

茅台2022财报显示,茅台系列酒(单一品牌,不同档位6种产品)占据茅台销售额的87%,而帝亚吉欧营收额占比超过5%的品类由高到低排列,有苏格兰威士忌、龙舌兰酒、伏特加、加拿大威士忌、朗姆酒、金酒、利口酒等七大品类,该集团通过多年的并购整合,旗下共有200余个品牌。

简言之,全球范围内,酒类作为典型大众消费品,酒类巨头均以多品牌为主要运营方式,以此满足分众需求。

而在国内,如前文所述,五大巨头酒企,占据国内白酒行业净利润的近八成,单一品牌加设多个档位产品,且各家巨头主要利润来源于高端产品。

整个市场利润集中,酒企内部产品线集中,产品价值集中。

一定程度上来看,酒类原本卖的是乙醇刺激中枢神经后带来的多巴胺分泌,及其后续成瘾性,国外以社交派对为主,而国内符合这一场景的,更多属于啤酒消费市场。

国内白酒市场,与典型烈酒市场明显不同。以中国百姓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不同职业、岗位属性的占比对照,以及微观的饮用习惯综合来看,高端白酒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场景都相对明确。

茅台逆势提价,挤压经销商利润的底气就在于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习惯。在场景方面,除了部分家庭聚会,长辈与晚辈之间举杯相庆之外,商务场景的需求也一直相对稳定。一个有些武断的结论是,买酒的人选择一种酒并非因为喜欢,而是因为它能够带来“价值”,或者直白点叫“面子”。

2020年因为众所周知的事件影响,白酒行业净利润迎来七年来的首次下滑。如今看来,疫情前与后,白酒消费判若两市。

此前, 全国范围内,消费升级主题下,无数中高端定位的白酒品牌诞生,百亿资金涌入茅台镇开启“酱酒造富”大战。

而如今,房地产转冷,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经济下行期,低端酒如预期中那样,需求量暴增,顶端市场仍旧稳固,整个酒类市场呈现出K型走势,即高端稳固,低端坚挺,中端塌陷。

可以想象,如若2024年经济复苏势头仍旧慢于预期,普通人收入下滑,全社会消费欲望低迷,公务商务等需要饮酒润滑的社交场景变少,叠加限制体制内高端消费大势下,一批“冲高”失败的品牌,将淡出市场。

2 “高端化”与“年轻化”之争

2023年春晚,赞助商从往年的互联网巨头战场,变成了白酒品牌的修罗场。

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从90年代起,白酒企业一直是广告营销市场的核心参与方之一,上央视,请代言,铺渠道三板斧几乎屡试不爽。

但在市场分化的2023年,我们能看到,顶端品牌与一众冲击高端的后来者,在市场行为方面的诉求差异。

顶端品牌,茅台、五粮液正在全力年轻化,甚至不惜顶着一帮营销行业神棍“屈尊讨好年轻人”的责难,尝试在年轻人心智中撬开口子,而后进者仍在尝试贴上高端标签,复制“经典三板斧”,渴望在真正赚钱的中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剑指高端定位的酒品牌营销策略,来大致反推中高端市场的核心诉求。

比如前些年集中轰炸,近期折价倒挂的“贵州两大酱香”【摘要】酒。代言人选择刘烨,青年领袖扮演者,成熟、大气、音色浑厚,能够迅速为受众建立一种“字字千钧”的印象。

酒名“摘要”,日理万机的片刻,抄起一口摘要,那是一种云淡风轻的从容,同时,也可为日后的延申产品打开想象空间,比如“报告”、“批示”,乃至“交代”,你不穿行政夹克,都不好意思上摆着摘要的桌。

投放渠道除了电视台之外,主要为机场、高铁、电梯,媒介数量有限,且往往版面巨大,能够稳定覆盖体制内外商旅人士。

此外,还有一条并行路线,如近期母公司被上交所问询的“听花”酒,以诺奖得主背书研究该酒“健康价值”与特殊工艺,当然了,“听花”谐音“听话”,也可从字面理解“听花”,此类饭局上,谁是花,谁在听,画面感颇为直观。

简言之,白酒高端化的核心路径就是通过各类明示暗示塑造“权力象征”、“高端健康”、“大视野大格局”等等。这是“酒文化”的核心,当然,这也是传统的成功路径。

“一代人终将老去,总有人正年轻。”身在高位的一线品牌,考虑的显然不是走入一线分享超额利润,而是如何让自身持续处于优势地位。

白酒在年轻群体中的形象,显然复杂得多:白酒独特的味道,从生理反应而言,同样的多巴胺获取,白酒难言甜美,这削减了日常消费属性,在价值认同层面,年轻人备受就业压力,而他们眼中的酒文化充斥着“忠诚考验”、“服从测试”、“权力宣誓”等等色彩,与新鲜生活方式、潮酷毫无关联。价值认同的缺失,意味着难以形成粘性。

顶端品牌能够预期10年内的优势地位,但10年20年后的世界,他们必须未雨绸缪。

无论茅台瑞幸联名营销,或者如五粮液赞助“一年一度戏剧大赛”,年轻化绝非简单的曝光或者露脸。对于包含90、95、00在内的Z世代而言,白酒并非认知度不足,而是带着某种明确的负面意象,一定程度上与“油腻”等同,这是行业内占据主要利润、主要声望的酒企,必须尝试解决的认知问题。

对于白酒行业的头部品牌而言,想要长久稳固品牌位置,讨好年轻人无疑应被定为战略。事实上,从2017年起,茅台就通过各种跨界与新产品,持续向这一方向推进。

2024年,或许我们也将看到更多白酒品牌玩起“年轻化”操作,但效果如何,仍需时间观察。毕竟,这是一个年轻人不买房、不婚不育不再成为非主流的时代。

或者我们可以把问题简化,“抢了酱香拿铁的年轻人,能在10年后成为酱香白酒的消费主力吗?”

作者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