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山月

2022年一季度,土拍市场持续低迷。

虽然有北京、厦门、重庆、武汉、福州、青岛等9个城市完成了2022年首批集中供地,但与往年相比,供地规模明显下滑,房企拿地积极性也不高。

从成交额来看,全国监测城市一季度招拍挂涉宅用地共成交13193.94万㎡,同比下降了62%。降幅之大,前所未有,表明房地产企业仍在凛冬中艰难跋涉。

拿地规模降六成 百强房企仅27家出手

房企拿地意愿确实低得不能再低了。

最新数据显示,克而瑞核心监测的1200家集团房企中,2022年一季度仅有82家房企拿地,其中百强房企仅27家有新增拿地,百强房企拿地总量同比下滑90%。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百强房企一季度拿地总额为2271.6亿元,拿地规模同比下降59.3%。从拿地金额来看,权益拿地金额超过百亿元的房企,仅有绿城中国、华润置地、建发房产和上海地产集团4家。2021年的拿地大户如滨江、金地等头部房企,2022年一季度实际拿地金额降幅都在一半以上。

从拿地建筑面积来看,一季度排名靠前者,要么是央企国企,要么是深耕本土的区域性房企。前三甲分别为伟星置业、华润置地和保利发展。其中华润置地拿地规模同比下滑70%,保利发展同比下滑80%,而伟星置业则是安微一家地方性房企,知名度并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季度房企权益拿地榜上,类似伟星房产这样名不见经传的房企还有不少。北京兴创投资以66亿元排第6位,伟星房产以42亿元排第9位,大家房产以23亿元居第20位,容翔房产以20亿元排在第23位。其中,北京兴创投资在土拍中以48.2亿元、35.7亿元拿下北京两宗地,权益拿地金额超过了央企保利发展。

这些上榜的新面孔大都具有国资或地方政府背景。在地产寒冬中,具有国资和政府背景的地方平台企业脱颖而出,积极参与土地竞拍,某种程度上是在为避免流拍而托市。这应该是土地市场低迷下的特殊现象,不能视为市场常态。

三大原因致房企拿地意愿不足

对房企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每年土地竞拍都是房企大显身手的时候。2022年土地一级市场惨淡开局,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房企销售业绩大幅下滑,重挫拿地积极性。

2022年一季度,由于疫情反复,表现在房企销售业绩上,克而瑞数据显示,一季度百强房企的整体业绩同比大幅降低47%,其中近四成企业的降幅高于50%。销售不振、手里没钱,房企的拿地积极性自然会受影响。

二是前期囤地充足,可够房企两三年开发。

从目前已发年报的房企来看,万科、中国海外发展、华润置地等头部房企,2021年新增土储均维持在高位。虽然房地产行业总的土储规模有所下滑,但多数房企现有土储可以支撑未来两到五年的开发需求。以富力地产为例,截至2021年末,总土储为4996.7万平方米,虽然同比减少5200万平方米,但土地储备仍较充足,消化周期在3年到4年左右。而对大多数稳健型房企来说,土地储备够2年开发就够了,不必着急拿地。

三是项目风险剧增,房企拿地策略趋于保守。

近几年,房地产调控力度不断加大,房企囤地风险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房企“爆雷”增多,项目开发风险剧增,业内通行的“4321”开发原则和逆周期拿地、合作拿地等做法,已经不适用于当前新形势。房企普遍由激进拿地转向保守,不拿贵地、不拿错地、不做激进收并购,减少合作拿地,现已成为地产圈的主流选择。

土拍市场低迷或将持续

当前房地产市场尚处于恢复阶段,由于销售端乏力、融资端紧缩,房企仍然没有摆脱流动性压力,预计土拍市场的低迷态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但拿地,对房企来说,始终是决定项目成败和公司发展的头等大事,不容疏忽。

最近,多个城市发布楼市新政,给房地产释出积极信号,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土地市场的回暖。随着政策传导到位和市场信心的恢复,房企在土地市场上继续谨慎投资,量入为出、精准布局,二季度将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补仓机会。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作者 Wang